疾病百科详细

外阴疣状癌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外阴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发生于50多岁的绝经后妇女。
  • 典型症状:继发感染 疼痛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溃疡
  外阴疣状癌(verucous carcinoma of the vulva)系一种特殊的低度恶性鳞状细胞癌,属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型,其组织学分化良好,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多为发生于浸渍部位(如口腔、外生殖器、肛门和跖部)的原发肿瘤,也可发生于慢性溃疡、化脓性汗腺炎引流窦道等原发病基础上。  肿瘤分化好,恶性度低,慢慢地发展成巨大的肿块,甚至可以阻塞外阴。尽管肿瘤肉眼观很可怕,但较少转移到区域淋巴结。
典型症状:继发感染 疼痛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溃疡

外阴疣状癌症状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多为外阴瘙痒及疼痛,晚期可因溃疡出现继发感染,局部有异常分泌物或出血;

2.也可与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或原位癌、浸润癌同时存在,故临床上对于年龄大于40岁、有久治不愈的外阴肿物和合并难治性溃疡的患者,应警惕外阴瘤状癌的发生。

3.外阴疣状癌易复发而少转移,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少见,通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因反应性增生引起。

二、相关检查:

1.如发现疑为转移的腹股沟淋巴结,应予细针穿刺或活检确诊,活检取材需深,包括间质。通常增大淋巴结为炎性增生。

三、诊断:

1.根据皮损发生浸渍部位,呈乳头瘤状增生,结合组织病理进行诊断。

外阴疣状癌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其病因至今不明。现在普遍认为外阴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变异,与HPV感染无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化蛋白AE1和AE3独特分布。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外阴的不洁及局部人类乳头瘤病毒有关。

2.Japaze报道的24例患者中3例患有梅毒,12例有外阴尖锐湿疣病史。此外有报道于外阴VC患者中检测出hPV6型、11型、16型,其中以6型最为常见,但亦有不同的看法。Prat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外阴VC患者中检测出hPV6型、16型及11型的DNA。

二、发病机制:

疣状癌分3型:

1.口腔疣状癌:也称口腔菜花样乳头状瘤病(oral florid papillomatosis),损害像花椰菜的头部,淡白色,可侵犯口腔黏膜的大部分。

2.肛门生殖部位疣状癌:也称Buschke和Loewenstein巨大尖锐湿疣(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最常见于阴茎和未切割包皮处,表现为乳头瘤样增生,最后侵入尿道,也可见于女阴和肛门区。

3.跖部疣状癌:跖部疣状癌也称为皮肤隧道样癌或穿掘状上皮瘤,本病发病年龄37~89岁,平均60岁。可见于全身各处,但绝大多数发生在足跖部,其余尚可见下肢、臀部、手、女阴、阴茎等处,国内报告1例发生于面部的患者。

开始似跖疣,一方面向外生长,同时也有向深部组织穿掘生长,形成很多深的充满角质物和脓液的隐窝,似兔穴,最后可穿透跖筋膜,甚至破坏跖骨,继而侵犯足背皮肤。

外阴疣状癌预防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1.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外阴疣状癌鉴别诊断

1.尖锐湿疣:显微镜下所见,肿瘤呈多种乳突叶状,缺乏连接核心,犹如尖锐湿疣特征,外阴疣状癌的大体和镜下表现类似Brschke-Loewenstein巨大湿疣,它们可能代表同属一类疾病。

2.良性尖锐湿疣:需做病灶及底部充足活检,以区别疣状癌与良性尖锐湿疣。

3.鳞状细胞癌:以病理活检区别疣状生长方式的鳞状细胞癌。

4.疣性癌:疣状癌也应与疣性癌区别,疣性癌的钉脚尖,形成不规则癌巢,属弥漫性浸润,且可有挖空细胞,以及检测HPV的DNA常阳性,而疣状癌为推移性浸润,两者生物学行为也不同。

5.寻常疣:临床上注意与寻常疣等鉴别。

外阴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