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鸭怪,稻田皮炎,湖岸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发烧 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 皮肤出血斑 皮肤搔痒
  血吸虫尾蚴皮炎(schistosome cercarial dermatitis)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又称游泳者搔痒症(swimmersitch),俗称鸭怪等为我国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因。
典型症状:发烧 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 皮肤出血斑 皮肤搔痒

一、症状

根据发病季节、稻田疫水等接触史、典型皮肤损害、皮损消退后除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它后发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作出诊断。

一、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二、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一、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

一、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急性淋巴结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