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丝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青壮年,男性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关节疼痛 发炎 腹水 结节
一、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依赖于初次感染的年龄及免疫反应的程度、丝虫寄生部位,在疫区20岁以上易发,多数新感染病例年龄多在25~40岁,感染可无症状到严重疾患(1%的患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期。
急性期多发生于感染后数月。
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为本病常见症状。肘、腋下、股、腹股沟等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同时淋巴管发炎。淋巴管炎多发于下肢,少数发生于上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1~2天,少数可达10天以上才可消退。发作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丹毒样皮炎为皮内微细胞淋巴管炎所致。好发于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表现为皮肤大片红肿,状似丹毒,但全身症状不如丹毒严重。
精索炎、附睾炎及睾丸炎,精索出现结节,睾丸和附睾肿大疼痛等。慢性期主要为淋巴管阻塞后的表现。可有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鞘膜积液、乳糜尿、乳糜腹泻、乳糜腹水、象皮肿,后者为晚期丝虫病最突出的表现。
二、诊断
流行地区旅居史。家庭及典型炎症发作,乳糜尿和象皮肿尤有重大价值。在疾病中期夜间采血找到微丝蚴。必要时活检。
一、发病原因
主要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
二、发病机制
健康人如被带有成熟丝虫的蚊子叮咬,便可感染丝虫病。微丝蚴通过母体逸出透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白天停留在肺和其他脏器毛细血管中,午夜进入血流。成虫引起嗜酸粒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破坏淋巴管导致永久性瘢痕,阻碍淋巴回流。
1、防蚊灭蚊
切断传播的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在多蚊季节最好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注意要涂抹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在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的防蚊网。
2、普查普治
在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3、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①对原阳性病人进行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
②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4、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急性期应与细菌性淋巴结炎及皮肤结核、梅毒相区别,慢性期应与其他丝虫感染相鉴别。
1.细菌性淋巴结炎: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经过主要表现为由浆液性逐渐向化脓性转化。浆液性炎症的特征是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自觉疼痛或有压痛。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内出现充血、水肿,因此,淋巴结尚可移动,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2.皮肤结核:皮肤结核(cutaneous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直接侵犯皮肤或者由其它脏器结核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到皮肤组织所致的皮肤损害。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并不特别强,人们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仅仅5%~10%发病。
3.三期梅毒:皮肤溃疡边缘整齐,有堤状隆起及暗红色浸润,多呈肾形,性质较坚硬,梅毒血清反应常为阳性。
1、嗜皮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开水。
2、嗜皮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限制脂肪,蛋白饮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